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兵器知识> 文章内容

张召忠是怎么火起来的?

※发布时间:2017-9-22 16:12:50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据报道,海军少将张召忠已正式退休。但作为知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并不会就此隐退江湖,他仍将继续奋战在军事评论的岗位上,为一代代电视观众品评军事热点,提供饭桌谈资。

  从时代、电视时代到新时代,张召忠亲身参与了一代人军事知识的普及,了全社会军事热情的兴起。他的走红和被黑,也反映了中国人见识开阔的历程。

  张召忠学阿拉伯语出身,但对海军装备、战略有长期的研究。从1970年起,张召忠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他先后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还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到航母的人。1985年,张召忠等几十名中国海军研究人员第一次亲眼见到一艘航空母舰(号,原为英国造“”级航空母舰,1949年1月卖给,1985年卖给中国广州黄埔造船厂拆解。),目睹了尚存的现代航母必备的一些关键设备。

  在做研究的同时,张召忠在国内《舰船知识》、《兵器知识》等公开发行的上也发表了一系列军事文章,引起了的注意。

  这些军事也是现在许多军事评论员最初战斗的阵地。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宋晓军1988年从海军潜艇学院转业进入《舰船知识》当记者。1989年,他给《海洋》投了一稿,题目就叫《中国海军的困惑》,给当时风靡全国的航母热泼了一盆冷水。而与他观点相反的,正是张召忠,他在宋晓军的文章之后,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发展航空母舰之我见》的文章,大意是中国应该开始着手建造航母。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航母论争第一次在民间浮出水面。

  可以说,《舰船知识》是张召忠成名的起点,这与当时闭塞的信息有很大关系。让中国人对现代军事知识日益好奇,风靡全国的航母热就是体现。但当时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一般人尚不知网络为何物,、电视中看到的军事资讯极其有限,专门的研究人员还得通过特许订购的国外期刊来研究外军武器装备和军事问题。为了进行科普,国家专款长期资助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其中下来的有《兵器知识》、《舰船知识》和《航空知识》等。

  在缺少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军事是军事爱好者最初的食粮。从《舰船知识》上的文章,到汤姆克兰西的军事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张召忠翻译),军迷与张召忠相遇。至今还有军迷认为,张召忠是军方专业人士面向大众进行军事科普第一人。

  张召忠是最早从事电视节目的军中人物。1992年,央视一套《军事天地》栏目制作了系列节目《三十六计古今谈》,原书作者和另一位学者经过试镜,都没有通过。而那时候因为在发表作品而在军中小有名气的张召忠,被确定为节目主讲人。

  1998年2月“沙漠惊雷”行动期间,张召忠被借调到,直接参与新闻评述,并在新闻中心直播间,参与了中国第一次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电视直播。1999年,科索沃战争一触即发,央视计划再做一次战争直播,张召忠第一个接到邀请,并愿意随时待命参与直播。5月8日,北约的导弹炸毁中国驻南联盟大,造成多人死伤,瞬间了中国国内的,大批爱国青年上街。5月9日和10日,一直关注战局的张召忠适时在《青年报》发表文章,其中一篇题为《误炸谎言》,他在文章里措辞严厉地说,这并非误炸。与国家声音保持一致,又与民间情绪一脉相承,这位当时的上校、国防大学科技教研室主任,一夜成名。此时的张召忠,已被称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员”。

  张召忠初尝走红滋味的90年代,是中迷群体不断壮大的年代。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中界和民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数十个国家参加、真刀真枪地较量,陆、海、空三军全面参战,外加电子战、航天侦察和核、生、化武器的,这场战后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让中国人看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激起了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军事的热情。

  1999年的中国驻南联盟大遭美军轰炸事件与2000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新一代军迷群体的壮大。

  那一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凭借在伊拉克的驻扎经验,他在直播中大胆预言美军会陷入巴格达城市战,国卫队、沙漠风暴中的坦克战、伊拉克所设红线及杀伤性武器都会让美国人“陷入的海洋”。但萨达姆基本没做有效抵抗,几天时间就四散溃退,这让很多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翻盘的中迷目瞪口呆。

  “萨达姆前两天还出来转悠了一圈,怎么突然之间就顷刻了呢?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作为军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张召忠在节目中说。“为什么不炸桥为什么不埋地雷啊?是不是怕累啊?挖两锹土很累呀。巴格达人呢,有时候就是会怕累,你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

  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张召忠和观众的起点。细数这些年张召忠被人取笑的几个段子,无非是两种:一是战略分析错误,比如伊拉克战争中一唱衰美军;二是说大白话,如“雾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黄海海带绳会美国核潜艇”。

  互联网彻底撕碎了信息垄断。90年代末,虽然拨号上网的速度慢得要命,但军迷们还是纷纷聚集到各种军事网站,军事频道和军事论坛。

  1998年,宋晓军成为了《舰船知识》网络版主编,刚刚接触网络的他摸索着为建立了一个网站。那时能够上网的大多是既有钱又有时间的人,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较高,第一批由网络聚集起来的铁杆军迷就这样诞生了。如今不少军事科研单位研究人员还会提及《舰船知识》网络版,网友在那里获得了更丰富更有时效性的军事科技资讯,那里成为军迷新的启蒙阵地。

  随着军事热,2000年后,更多军事创刊,许多军迷开始翻译国外的一手资料,自办军事,出版军事书籍。军事牛人纷纷在网络论坛聚集,他们或者以专业技术见长,或者对各种武器、装备知识如数家珍,有的还是内部人士。当时在“舰船知识论坛”上鼎鼎有名的FERRET,就是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航空安保系的非。

  “当时大多数争论都是围绕着中国要航母还是要潜艇。”非回忆道。针对这个问题,常常有人会来个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为了某个话题前后论战到七八十页的帖子也不。

  退役后的张召忠仍旧很忙,他手里还有4个固定的节目--央视四套的《海峡两岸》、七套的《防务新观察》,的《军情解码》,卫视的《召忠论剑》。

  这两年,电视军事节目勃兴。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大卫视综艺节目有106档,其中军事节目近14档,占比13%。

  军事节目热潮和国际及地区局势有关。上一轮军事节目制作高峰期出现在2001年,“911”事件世界,许多人对那时24小时滚动的新闻记忆犹新。当本的话题热度超过一线明星,军事节目自然而然地取代养生、情感类节目,成为电视制作人的宠儿。

  随着、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的爆发,以及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的面世,对军事节目的热情有增无减,海外版称:军事节目正成为国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新载体。

  与国外入地的同类节目先比,今天的中事节目,无一不是主持人与专家坐在演播室里完成,成本低廉却很高效。

  相较于制作费动辄上百万千万之巨的娱乐节目,制作成本从几万到二三十万不等军事节目只能算是中低成本。它们的时间往往在晚上9点以后,这时它们的核心观众--16岁至60岁的男性才会有时间坐在电视机前。

  在军事资讯触手可及,观众业已完成知识准备的时代,在节目中单纯讲装备、谈技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满口跑火车的时局评论更只会引来哂笑。

  那些真正拥有战略眼光、卓越见识、敢于实事求是发表观点的军事评论员,会更受欢迎。但限于个人能力和制作,这样的军事评论员还很稀缺。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